
兩年多前這台 D50是拍產品的好幫手,雖然最後產品沒因此賺到錢,而離開了曾想發展的好地方,不過這台 D50卻始終陪伴身旁,對它的感覺就特別不一樣.
往事不堪回首,前途一片光明(希望如此),現在 D50又回到了身邊,這朝中老臣一定要好好犒賞(介紹)一番,不枉它征戰亞洲,美洲的豐功偉業.
這台 D50在 2006年2月購於新加坡,新幣 1250元在當地老字號"國泰"攝影器材買的,當時這台已是 Nikon家族裡最便宜的單眼數位,價位仍不太有親和力.為了將產品強力推銷,專業並有吸引力的商品攝影就成了當務之急.即使萊佛士(小朋友)不夠多,還是忍痛出走了.
D50再加上自己架設的室內攝影台,就將一百多件的商品花了近一星期全拍完,並修改後放到公司網站上銷售.如果加上 Giottos MT9160 腳架, MH200和 MH1000雲台,攝影台和燈具,總總加起來又多了至少新幣 1500元左右.現在想想更心痛,除了這台 D50以外,其他它的周邊都還在當地沒有帶出來... 這就是為何對這台相機特別有感覺,因為其它的老臣還生死未卜...
附上一張 MT9160的腳架"遺"照,和傷心地的背景畫.這支腳架還沒加雲台的重量就有 2.8kg,背上它上山下海比較吃力,但用於夜景和棚內攝影可是穩如泰山.
很懷念一起吃過苦頭的老臣們,雖然那時無法一次帶走它們,但總有一天定要一個個接回來.
有 D50這位老臣還在,就需要再介紹一下它的隨身護衛:大小鏡頭組.一開始隨 D50附上的 Kit鏡頭是 AF-S 18-55mm 1:3.5-5.6 DX 變焦鏡(圖片中左邊那顆),許多玩家視它為"雞肋",有些人乾脆換成 18-70mm D70機種的 Kit鏡,或升到更高級的 18-200mm VR鏡.
.jpg)
不過個人認為還是技術優先,如果機器優先,那比的不僅是規格,更是金錢.雖然 Kit鏡確實是"雞肋"等級,但仍然可以鍛鍊一下基本功:測光,光圈,快門,白平衡, ISO和構圖等等.用一陣子才會知道常用和喜歡,甚至擅長的焦段為何,未來選擇更好的鏡頭時才不會迷失需求.
圖片中,中間那顆最高的鏡頭是日本 Tamron AF 90mm 1:2.8 Marco 1:1 SP Di 定焦微距鏡,這顆是之前拍商品的利器.許多商品的細節透過微距鏡可以清楚展現,加上小攝影棚和腳架搭配,自行拍攝的商品與廣告公司委外的攝影相差並不大.
圖片中右邊的是 Nikon鏡頭的經典之一, AF 50mm 1:1.4D 標準定焦鏡,俗稱人像鏡.這支鏡頭都是用來拍人物居多,照人像全身大約距離四公尺左右即可,而且景深的表現非常強烈,是突顯主題的必備工具.不過常有人拿它和另一顆同焦段 50mm 1:1.8 的超值鏡頭做比較,甚至不推薦 50mm的焦段,而直接升級到 85mm的鏡頭.
鏡頭是很難互相比較的,除了原廠制定的規格以外.照片的表現與被拍攝的主題,距離,光源,背景等都息息相關,望遠鏡頭不能和微距鏡相比,變焦鏡不適合和定焦鏡相比,因為先天的設計用途本來就不同,廠商也不可能僅推出一顆鏡到底的產品(假設有此技術),那它也沒什麼錢可賺,鏡頭也不需要更換,像一般的消費型數位相機就可以了.
最後還是回到"人"的因素,給個高階機種 D700,技術若不夠也是表現平平而已.剛入門不懂時,會常常看看別人發表的意見,省下許多摸索時間,等到熟練以後,再自己尋找適合的鏡頭.這樣的過程通常失誤能減到最低.
板蕩識忠臣,路遙知馬力,這台 D50勞苦功高,一定好好善待~